縣道196是羅東計畫的遺珠之憾。原因是筆者單日路拍里程固定是35公里上下,把縣道196獨立出來將導致兩天的拍攝里程偏少,綜合考量後只拍18k以東,節省一天的旅行成本。
18K位在五結市區,往東沒有什麼聚落,直達終點大閘門。
縣道196是羅東計畫的遺珠之憾。原因是筆者單日路拍里程固定是35公里上下,把縣道196獨立出來將導致兩天的拍攝里程偏少,綜合考量後只拍18k以東,節省一天的旅行成本。
18K位在五結市區,往東沒有什麼聚落,直達終點大閘門。
起點於頂埔銜接台2庚,終點於宜蘭銜接台7,全長11.687km
宜蘭計畫與羅東計畫,當筆者嫌台9車多或不好走,便會利用縣道191快速南來北往,整體來說路寬好走,大多路段設計速率為60kph,不失為台9的優質替代道路。
191與宜蘭大多數公路一樣保留完整路側綠帶,對於未來交通量提昇時的拓寬很有幫助。其實宜蘭對於後續開闢的道路一樣認真,無論是縣民大道或是傳藝路也設置完整綠帶,而且所有人孔蓋集中於綠帶上,這便是路平極致。不過對於都市來說,現在比較大的目標還是共同管道,宜蘭相對而言只是郊區,趁現在好好規劃,宜蘭會是一個公路網完整,大眾運輸也方便的地方。
起點於龍潭銜接宜5,終點於大福銜接台2,全長9.916km
宜蘭縣道公路只有四條,在蘭陽溪南北各有一條橫向縣道,另外就是191與近年出現的191甲,其餘主要公路系統都是省道。
本文縣道192是蘭陽溪北唯一的橫貫縣道,不加介紹還以為是某條宜蘭鄉道,目前只有國道五號兩側經過拓寬作為連絡道,,與宜蘭公路一樣呈現漂亮綠帶。
縣道139在中部的腳踏車界與機車界享有盛名,每到假日車滿為患,毫不客氣地在山上飆速。其中又以筆者本次要再訪的龜桃寮~下橫山路況更好,配置雙向二車道加二機慢車道。
這段路位於八卦山上小臺地遊走,臺地自然的高低起伏,搭配稜線時左時右,使這條路並不無聊,沿線上天梯與微熱山丘等景點就像幾朵綻放於路邊的小花,光彩奪目。
起點銜接台21,終點銜接台14,全長6.168km
縣道133原本是位於彰化濱海的大編號鄉道133,隨著台17編成而被趕上國姓山區,不只是發放邊疆的無奈,公路長度大大縮減。
銜接上文的18k
行走在苗南橫最順暢的路段,速限60kph卻常常有汽車飆破百,根本當成高速公路行駛。
經過需要小心這些三寶之外,就沒什麼問題了嗎?縣道140的問題不小,本文帶讀者看見。
大安溪北岸道路大約2/3屬於縣道140路線,稱作苗栗南橫公路,是台灣最適合沿著河堤兜風的路線。
上文《北堤西 / 東路》寬敞好走,進入苗栗路容開始改變。本文記錄縣道140 11.5k~18k,經過火炎山腳、短暫離開大安溪、穿越國道一號與新舊台13,迎接苗南橫新通車路段。
起點和終點都銜接台1乙,並分別位於大雅與成功,全長14.532km
市道125(縣道125)剛編成時是條豐原~烏日的重要公路,近20年台中都市擴張,公路改編,125與127兩條公路重要性越來越低。
第一次拍攝距今應該也有3年,不好好再訪實在有失本站的品質,尤其是筆者所屬的台中。也希望這次拍攝之後,能夠不必再拍攝,都市公路拍的比較辛苦。
市道129線(前縣道129線)先前分為兩次拍攝,完成大湖口~終點。再訪大大提昇照片品質,並且把記錄範圍往北延伸2.8km至連坑巷口。
目前只剩下最危險的中興嶺~連坑巷的2.7km尚未記錄,短期內也沒有計畫,將長時間等待拓寬工程結束後,空間足夠再拍攝。
路拍以來,發現新社沒有一條超過12公尺寬的聯外道路確實稍嫌不足,近年又成為台中後花園,假日交通需求大。
大坑是市道129丘陵區與都市計畫區的交界,以北通往新社,部分道路很久以前完成拓寬,一直等著中興嶺爬坡段跟進;以南是台中盆地的東界,順著車籠埔斷層沿線聚落開闢,這條線往東有綿延不盡的丘陵。